<mark id="sfmyz"><output id="sfmyz"></output></mark>
        1. <cite id="sfmyz"><li id="sfmyz"></li></cite>

            鄉鎮(街道)分站: 蘇灣鎮 欄桿集鎮 柘皋鎮 廟崗鎮 夏閣鎮 中垾鎮 黃麓鎮 烔煬鎮 銀屏鎮 散兵鎮 槐林鎮 壩鎮 中廟街道 臥牛山街道 鳳凰山街道 天河街道 亞父街道
            當前位置: 首頁基層黨建學校國企黨建

            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 推動高校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

            發布時間:2023-08-23 09:46:27 來源:本站 閱讀次數:2248

            來源:《黨建研究》

            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近年來,浙江理工大學黨委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抓好黨的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堅持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積極構建政產學研融合新格局,以“三聯三共”為載體,創新開展校企地黨建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互動、校企合作、校地融合”的發展新路子。

            一、黨建聯建,共筑組織堡壘,提升黨建引領力

            學校黨委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建引領,深化高校、企業、地方三方資源的協同互補,實現“培養要素融合、培養渠道融通、育人資源融匯”的育人格局。一是開展組織聯學。建立組織結對制度,創新組織設置方式,探索成立“校企”“校地”功能型黨支部。堅持黨建聯建,校企地共享黨建資源,建立互幫、互學、互助長效機制,學校院系、學科等基層黨組織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開展聯學聯建,聯合開展主題黨日,開展豐富多彩的黨群活動,不斷增強組織凝聚力,激發黨員內驅力。二是探索品牌聯育。整合校企地優勢資源,開展黨建聯建、人才聯育、項目聯建,形成一個個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黨建+業務”深度融合樣本。學校與辦學屬地臨平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聚焦“產學融合體+創業集聚地+品牌文化圈”共同孵化“黨建創立方”;成立杭州首個“志愿服務學院”,開展黨建實踐基地、黨員創業就業服務等黨建孵化項目。三是突出示范引領。共建過程中突出黨組織統籌協調、黨員帶頭示范,把黨組織、黨員的作用發揮貫穿到校企地黨建共同體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黨史學習教育期間,開展“百個支部進百企”“博士黨員進企業、技術服務零距離”等活動,為企業破解難題700余項;學校上百支學生黨員志愿團隊奔赴省內各地,開展理論宣講、社會調研等活動,了解國情省情,增長本領才干。

            二、平臺聯育,共培人才隊伍,提升黨建聚合力

            學校黨委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落實人才強省、創新強省首位戰略,拓寬學校與政府、企業的合作渠道,形成高校與地方人才共育“強磁場”。一是拓展渠道建平臺。學校與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開展全面戰略合作,成立浙江省科技人才與政策研究院,重點圍繞“科技智庫共建、學術論壇共辦、科普基地共強、科技人才共育”四大重點工程,聚焦科技人才理論和政策研究,更好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為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服務,為產業轉型升級服務。二是創新機制重育人。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的指示要求,堅持社會實踐育人,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學校新昌技術創新研究院以服務地方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培養質量為根本,積極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生與企業員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參與企業生產實踐全過程,不少學生尚未畢業就手握多項發明專利,發表高水平論文,工程實踐能力顯著提升。經過多年積累,探索出“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昌模式”,教育部在新昌召開現場會,并將該模式在浙江省全面推廣。三是交叉鍛煉強隊伍。聯合開展專業型技術人才培育工程,學校同舟山、岱山黨建共建,開展人才聯育,建立“菜單化”學習教育模式,成立大學生教學實踐基地、職場體驗基地,定期互派學生代表、企業技術骨干和優秀年輕干部,每年輸送學生到企業進行定向培訓、頂崗鍛煉。實施高校、地方政府雙向掛職、校企地干部人才“交叉鍛煉”計劃,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做好黨建與業務“復合型”“雙強型”干部人才的培養與儲備,切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項目聯培,共破科技難題,提升黨建戰斗力

            學校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目標指引,對標省域發展實際,構建校企地“黨建+科研+發展”的創新生態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一是探索供需“無縫銜接”機制。通過建立地方、企業重點技術需求清單和高校重點學科專業、人才團隊供給清單,打通校企地信息孤島。學校信息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利用數字化、信息化手段,為推進科學防疫、提高社會治理能力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不久,教師馬漢杰臨危受命帶領科研團隊48小時內研發上線余杭綠碼系統,為疫情防控積累了先行先試經驗。沈煒教授為寧波市稅務局破獲出口騙稅案提供技術支持,為國家挽回重大損失。這些生動實踐,讓師生黨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提升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探索要素“優化配置”機制。整合學校學科力量集中對接特色行業,構建“學校布點、院系建點、團隊蹲點”三級聯動機制,探索政產學研合作創新模式。學校同淳安縣屏門鄉、三門縣亭旁鎮開展黨建共建,建立“高校+基地+農戶+企業”合作平臺模式,幫助地方企業轉型升級,助力農民增收,形成社會經濟效益近千萬元。與柯橋區打造“實驗室+研究院+研究生院+校地黨建共同體”四位一體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入選全省首批、省屬高校唯一的省技術創新中心,支撐浙江現代紡織產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三是探索項目“聯合揭榜”機制。針對國家戰略所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社會需求,改革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通過校企地三方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服務聯合體”進行合作揭榜。學校黨員教師團隊揭榜掛帥為企業解決卡脖子科技難題的事跡受到央視《焦點訪談》深度報道。2022年初,學校積極響應浙江科技賦能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向山區26縣免費開放了50件發明專利,努力為山區縣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貢獻科技力量。

            五月天小说